交大憶往──
馳騁在光復路上的那段日子
圖/文:夏筱明
資料來源:交大友聲94/10/01第412期
二十四年前的一個夏日午後,父親從家中打電話到我辦公室來,告知收到一封從交大機械研究所寄來的通知,內容是「奉教育部特別核定,准予機研所增額備取十四員,並於時限內親自到光復校區完成報到。」想起不久前才收到的未獲錄取通知單,怎麼現在又冒出個「敗部復活」呢?不只是父親百思不解,就連原已準備開學後就讀他校研究所(正取第二名)的我,心中也滿是問號。
經與服務單位的師長們商討後,他們一致的認為:「老字號的交大,有著滬、平、唐、竹校友們,對國家建設的輝煌貢獻,應是年青人最佳的選擇。」於是在報到日最後一天的下午,從大溪頂著午後雷雨,搭乘友人的機車直飆光復校區,完成了報到,也因此改變了原來的個人規劃。
註冊時遇到班上的其他十三位同學,除和我同是熱流組的陳旭斌、江吉釧、林啟仁外,還有固力組的周志賢、蕭文千、許書淵、洪瑞斌、連朝仁,以及材料組的黃清安、李秋貴、彭松,製造組的陳子揚、周偉英等同窗好友。交談之後才知道,大家幾乎都是在收到「增額備取」通知後,即放下已開始上班的工作或留學申請計畫,甚至有人是直接從入伍教育而轉返交大來共襄盛舉。就這樣,咱們這群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好漢,在「交大機研所第一屆」的招牌下,匯聚一堂,並為母系的教育史寫下了卷首語。
由於機械系當時位在光復校區工程一館,而研究生住宿則在博愛校區男三舍,因此「搭校車」上、下學首先就成了每日大事,因此剛開始幾乎每間寢室都備有鬧鐘。回想當時同住三舍但在博愛校區上課的「光研」、「控研」、「數研」伙伴們,午休時驚醒的抗議,至今尤覺歉意。
後來,發現到校車須繞行建中路與建功路後,才回到光復路再轉入大學路,費時甚長,於是班上同學乃興起一股自行車熱潮,尤其是放學回博愛校區時,在光復路的下坡段那種飆鐵馬與校車比快的感覺,至今仍回味無窮。這期間尚有騎鐵馬從九龍宿舍後方小路,經清大校園再走山路,或穿過光明新村小徑的「創意自由行」,真正實踐了「路是交大人走出來的」這句名言。
夏筱明學長攝於中正理工學院校園,作者提供
隨著研一學期的開始,逐漸接觸到當時系上老師們的不同教學風格。猶記得擔任導師的盧定昶所長,常從光復校區來到博愛與同學們聚會,在他悉心的關懷與指導下,讓我們這些新生得以快速的進入狀況,並從盧老師的熱傳導與數值分析課中,學得相當寶貴的實驗設計與數值計算方法。
其次是我的指導教授廖南森老師,他的待人隨和與美式作風,讓我首次體會到自由創意對作研究的重要,從廖老師的熱對流課程,也讓我見識到寫一題作業,須讀數篇papers 的廣博功夫。再則是剛畢業充滿活力的楊文美老師,常利用課餘時間到三舍,給予同學們有關數值計算程式作業的指導,以及實驗研究的經驗分享,讓我們這些新生真是獲益良多。
至於在跨組課程方面,則從蘇侃老師的有限單元法課堂上,領略到英國派的謙謙君子風範與紮實嚴謹的治學態度;在郭正次老師的材料加工特性與齒輪測試專題報告中,讓大家學到如何拓展視野、研讀資料與撰寫報告的功夫,尤其是他上課時的沉穩言詞與清晰表達,更是讓人印象深刻。
此外如蕭興仁老師常以研究生應有的做人處事道理勉勵大家,陳家富老師對研究生擔任機械工程實驗課助教所給予的方法指導,以及兩位老師強調理論須與產業相結合,才能對發揮價值與貢獻的看法,使我這熱流組的能以較寬廣視野吸取新知而獲益匪淺。
在研一下的日子裏,隨著夏天腳步的接近,為了準備「資格考」的來臨,大家幾乎都上緊了發條。除正常的修課外,就是穿梭於光復校區與新竹市區間,為訪商找尋實驗器材與零配件,一趟趟馳騁在光復路上。整個生活的重心就是盼望能在工程一館的實驗室裏「弄出點成果來」好上場應試。
這期間要特別感謝藍伯伯在器械組裝與實作的經驗指導,以及機械工廠的顧文彬先生在機材加工與模具製作上的大力協助。以我們熱流組為例:啟仁兄與吉釧兄兩位在盧老師的指導下,於工程一館實驗室內,籌建完成一具用於熱交換器性能試驗的低速風洞;而旭斌兄和我則在廖老師的指導及藍伯伯的協助下,完成近二層樓高的震盪流熱傳實驗模組,後來據說則由博士班第一屆的王啟川同學,將其繼續發展改良並獲得相當珍貴的實驗數據。如今回顧這段在工程一館「知新致遠、崇實篤行」的日子,深深體會到交大人的實作傳統與寶貴資產。
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之餘,咱們這一班也有著輕鬆的一面。記得經過資格考後的那年暑假裏,由於壓力暫緩竟然班上同學流行起「竹湖垂釣樂」,到福利社花六百元辦張一年期的釣魚證,幾乎每逢周六下午及週日,但見岸邊機研群雄一字排開盛況。為發揮高科技的企圖心,於是有人開始研究「導向魚鉤」的設計,有人則在寢室發展秘密武器「臭蛋」的配方,並針對市區各釣具行的釣餌性能進行田野調查,竟然連「以西大路某店效果最佳」的研究報告都出爐了。
通常一個週末的漁獲成果,足可在學府路的自助餐店,和老闆計價後換取大碗牛肉麵及飯後的水果,甚至宵夜。不過也有同學因常「泡」在湖邊垂釣,而被假日返回實驗室加班的老師活逮,而傳為趣談。
至於在動態活動方面,咱們這群研究生也沒閒著,除了在研一時替自己辦迎新舞會與畢業旅行外,尚參加了由計算機中心主辦的「電腦擇友」跨校聯誼活動,但見同學們拿到匹配結果的卡片後,生活頓時忙碌起來,然而除了勤練字寫信外,似乎也看不到具體成果。
倒是每天清晨五點鐘爬十八尖山鍛練體能,下山後在學府路吃個饅頭加蛋、喝杯米漿再去上課者,卻大有人在。升上研二後,由於重點都放在論文研究上,故大部份的時間多待在光復校區的工程一館,也因此大家聚在一起的機會不多。
往往是在博愛校區伙食團加菜的時候,同學們湊在一塊,除享受美食大餐外,並分享研究心得,甚至吃完飯、洗個澡又回光復校區老窩,繼續譜寫「工一館夜未眠」的傳奇去了。
到了冬季,新竹的風真不是普通的冷,但是日子卻仍然要過,為了畢業論文,大伙可真是卯足了全力衝刺。做計算研究的同學,由於需用打卡片方式輸入電腦,又必須在機房窗口等待結果的報表,幾乎恨不得抱床棉被窩在計算機中心。而做實驗的同學,則是早已帶著牙膏與牙刷「舉家遷徙」工程一館,霎時間光復路上也不再常見研二飆車者的身影啦!偶爾同學們能在三舍碰面,相約晚間到學府路吃個宵夜,那幾乎是種特別的感受。而這段「等待鳳凰花開」的生活體驗,相信已成為咱們這班第一屆研究生們的共同記憶。
在時光流轉與蟬鳴聲中,我們終於畢業了!頂著交大機研所碩士的光環,同學們也各奔前程展開個人生涯規劃:其中旭斌與吉釧兩位後來是到三陽公司服務;偉英則加入產業界服務;而秋貴則加入國防役預官行列;瑞斌、朝仁及松則入教育界服務;啟仁、志賢、文千、書淵等人則相繼赴美攻讀博士學位與就業;子揚與清安則在美國與德國獲得博士學位後返國服務;至於我本人則先返回母校中正理工學院任教,後來獲派赴美國密西根大學進修航太博士學位,並於學成後返國任教至今。
每當回想起這二十多年前在交大求學的經歷,特別是師生間的誠摯互動及同學間的共同生活情景,總覺得相當地可貴,也因此成為我擔任教職多年來所努力的目標。而從師長們的教學風範及與同學們相處所獲之求學體驗,以及在系上受教時所接觸到的「多元化」學習與「紮實的」研究方法訓練,更成為我後來擔任教務行政工作與指導研究生時的信念。
此次承蒙系主任傅武雄教授的邀約,使我有此榮幸能將碩班首屆的求學心得撰文於友聲專刊,乃謹就個人的瑣雜記憶與感受和大家分享,疏漏之處尚請老師與同窗好友補正。此外亦藉此文的刊出,追思我的指導教授廖南森老師,以感謝他在我作論文時給予的啟發。
夏筱明學長小檔案:
交大機械民72 級,機研所碩士班首屆
密西根大學航太博士
現任:中正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