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交大機械系第二任系主任-翁政義校長
文:游惠琴
資料來源:交大友聲89/06/01第380期
四月中旬的南台灣,豔陽高掛,強力放送夏季即將來臨的訊息。一邁入成功大學校門,目光隨即被碩大的朱銘雕塑品所緊緊吸引,校園中座落於各處的雕塑品,令人感到賞心悅目,也驚覺成大變美了。
現任成大校長翁政義教授,二十三年前與交通大學結緣。民國66年夏天,翁校長風塵僕僕地從台南至新竹交大,擔任甫成立一年的交大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系主任。「當時的交大,系所很少,且多為交大一向偏重的電子與管理系所為主,機械系可說是交大第一個不同領域的科系。學校方面也相當重視機械系,連續三年編列每年500萬元的專案計畫,機械系才能一點一滴的建構起來。」翁校長笑著回憶起二十多年前的那段年輕歲月。
翁政義 校長
當時硬體空間相當不足,辦公室、實驗室都很克難。師資、設備的不足,也造成第一屆學生的恐慌。前一年聯招進來的44名學生中,第二年許多人參加台大的轉學考,只留下38位學生。翁校長一到交大立即體認到人才流失的危機,因此他不斷地替學生作心理建設,向他們解說機械系的未來發展,學生的心才漸漸安定下來。
而延攬優良教師,也是另一項令翁校長傷腦筋的問題。「我剛到交大時,萬迪棣教授就到機械系幫忙,那年的暑假找到盧定昶教授加入我們的陣容,一開始我自己得教三門課。當時,只要有人寫信來詢問或有意願,我總是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,花了很多時間、寫了很長的信去說服好老師來交大任教。」翁校長的勤奮與鍥而不捨的精神,使得他延攬師資的成效輝煌,他任職的三年中就聘到七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,在台灣當時各種環境仍處於不成熟的時期下,誠屬不易。
除了教學、課程設計、尋覓好老師及行政事務的處理外,翁校長還得肩負系上機器設備的採購工程,可以說是「校長兼撞鐘」,所有大小事情都得一手包辦。對於原本從事研究工作的翁校長而言,在建立新系時,有許多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對研究者似乎不是很有意義的職務,但「過程」中提供他許多學習的機會,並且也讓他重新認識機械工程。翁校長肯定地說:「在交大的三年是我個人生涯中一段很重要的階段。交大機械系剛開始的前幾年雖然不太穩定,但後來也漸漸步上軌道,現在也發展的很好。」
從事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,翁校長明確地指出機械工程教育的新方向,他認為目前整個科技的進展與變遷速度很快,台灣在電子、資訊工業的發展成果十分優異,因此年輕人一窩蜂地往這個方向走。相對機械工業而言,這樣的現象令人擔憂。機械工程領域可說涵蓋了各個工業,無論何種產業都少不了機械工程的支援。因此,站在培育學生的觀點上,機械系必須能夠配合整體工業環境的發展,做出一個大幅度的變革,將機械工程教育與高科技產業相結合。
另外,在人才的養成上,翁校長認為,除了加強專業訓練外,在非屬專業的其他領域的知識和學問,亦非常重要。教育理念開放的翁校長說:「學生一般通識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的重點之一,我們要多鼓勵學生學習,所以在選課上不應該有太多的限制。綜合大學較能提供學生多樣化的課程,如果還未達到綜合大學的規模,依然可以成立類似『通識教育中心』來彌補先天的不足。」
根據天下雜誌對企業界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,成大畢業生已多年蟬連企業界最喜愛聘用的人選。翁校長滿意的說:「大家對成大學生的觀感就是『好用』。事實上,我認為專業能力雖然很重要,但敬業精神、團隊合作也是同等重要。現在工作的形態經常是team work,單打獨鬥往往行不通。」
對於新新人類的看法,翁校長關愛地說:「也許是社會環境的變遷、物質生活的改善及小家庭制度,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就得到較多的照顧,所以很會要求權力,但本身又不清楚自己該盡什麼責任、義務。做錯事時理由、藉口不少。不過,站在教育者的立場,我們不能只是責怪他們,而是應該給他們機會瞭解。」
對於現今許多年輕學子沈迷於網際網路的現象,翁校長也很擔心網路造成的虛幻式人際關係。因此,翁校長積極的營造一個讓年輕人喜愛的校園環境,希望學生們除了在教室及實驗室活動外,也能多走出戶外、多參加各項活動,培養健康的人際互動。漫步於成大校園中,更能親身感受到翁校長所建構的舒適校園環境:日式的紅磚建築令人興起一股懷舊之情;榕園的綠草如茵,提供大家一個開放、舒服的空間;而校內林立的雕塑品,更為成大注入一股人文氣息。
編註:自2000年5月30日起,翁政義校長出任「國科會主委」一要職。
翁政義校長小檔案:
現任:成功大學校長
學歷: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,美國羅徹斯特機械工程碩、博士。
榮譽:教育部傑出研究獎,五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,中山學術基金會學術著作獎,教育部學術獎,中華民國力學學會力學獎章,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程獎章,1997美國傳記學會成就獎,國科會特約研究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