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大、工研院與我 - 71級王啟川學長

  • 2010-05-21
  • RulingDigital
交大、工研院與我

照片/文字:71級王啟川 學長
October 2005
資料來源交大友聲94/10/01第412期
算來新竹的歲月也將近27 個年頭了,前面的11 個年頭,則在交大中度過( 4年大學, 2 年碩士班再加上5 年的博士班) 。
 
67 年進交大時,全校僅有23 個女生,剛到交大的時候很不適應。當時僅有一個博愛舊校區,進了學校大門就看到後門,校園平淡無奇,與普通高中校園沒有什麼兩樣,那時住在靠近後門的二舍。記得註冊時,爸媽陪著我到新竹,但當他們要回家時,卻招不到計程車去火車站搭車,因此爸媽與我的印象只有「新竹怎麼會那麼落後?」
 
而且,交大機械當時也剛在草創階段,師資相對不足,當時對機械系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興趣,學校環境、大學生活與想像中的落差之大,讓當時學習的心態相當的低落,因此成績在班上僅是中等。這除了本身不甚用功外,對當時機械系環境的不滿也或多或少有些關係。每當週末許多同學紛紛往北部跑,而個性較為木訥的我則大多孤零零的一個人待在新竹,高中時期對大學多采多姿的憧憬幾乎完全破滅。
 
總之,剛到交大的前兩年渾渾噩噩;轉眼到大三時,突然驚覺大學已過了一半,兩手卻空空如也,因此下了決心要改變現況,好好利用剩下的時間。除了上課態度變得認真之外,也積極地藉由運動來調適自己的生理與心理。接下來兩年的大學生活,雖說是充實但依舊單調平淡,除了上課K 書,運動也佔去大半時間。
 
在舊校區的日子中,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回憶就是十八尖山。每當課餘休閒時,經常呼朋引伴去跑山,印象中最瘋狂時,曾經一天跑過五次十八尖山( 早上、中午、下午、晚上與凌晨)。因此算算在交大11 年間,十八尖山至少跑過上千次。除了慢跑外,打球( 桌球與羽毛球) 也是生活上的重心,在交大11 年中,我們曾拿下5 次大專杯乙組亞軍。
 
早期的桌球比賽並不在梅竹賽項目之內,桌球隊似乎是交大體育項目的化外之民,雖然桌球隊在全國大專乙組中的佼佼表現,在校園內卻是相對弱勢-- 沒錢也沒人大力支持, 很多時候,都是自掏腰包打球和比賽( 甚至自請教練來幫忙)。
 
我和幾個死黨老球員( 陳弘政、藍元亮、林孜穎、王博文、林育才⋯) ,經常在桃竹苗參加全國相關比賽,磨練球技,因此,當時新竹地區的球友,都知道交大有這麼一群熱衷桌球比賽的球棍。老實說在交大歲月中,最懷念的記憶就是與這群隊友東征西戰的日子,數不清我們究竟比賽了多少場拿了多少獎杯,那些球場上激動、感動、緊張、落淚的時刻,即使到現在也經常歷歷在目。或者,是在比賽期間,大夥一起打牌、聊天、東扯西扯、瞎掰那邊女孩或女朋友等一籮筐的故事。
 
那一群死黨,到目前為止,仍斷斷續續聯絡。即使在進入社會多年後,多了許多世故的歲月痕跡,但每一次偶然的碰面,言談中總還流露當年的純真與執著。真的,交大的歲月中,運動給我最大的心靈上孕育。大概在博士班三年級時,梅竹賽增加了桌球項目,霎那間,桌球從地底回到了雲端,學校的重視僅能讓你覺得真是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」。
 桌球隊球友-王啟川學長
▲當年交大桌球隊一起奮戰的球棍(左起林孜穎、王博文、林孜翰、陳弘政、
王啟川、藍元亮,攝於94年春節),照片/文字:王啟川學長
 
除了桌球外,我的羽毛球也打得相當不錯,博士班後期,曾經進入羽球隊。在博士班期間,每天打個兩三個鐘頭是常有的事,當時最大的一筆開銷,就是羽球拍和羽球,記得博士班那幾年大概至少打斷20 根以上的拍子(桌球拍倒是僅有一把,膠皮同樣也是換了20 幾張)。碩士班與博士班間,體力與球技真是到了顛峰。
 
記得後來博士班畢業應徵國防役時,當時應徵的蔡尤溪主任( 現在為台北科大冷凍空調系的系主任,他本身也非常的熱愛運動,尤其是羽球) ,所有的話題都集中在羽球上,而且一再的問我當兵期間可否出來打球代表能資所在院部比賽。我想,要是沒有運動這項專長,當年可能也進不了能資所,這時候,你的第二專長可能遠比你的第一項專長來的重要。
 
看到這裡,不禁讓人生疑,我究竟是在唸書、做研究、還是打球?如同前面的說明,我在交大的日子相當單純,除了研究外就是運動,日子就在這兩者交替間度過,博士班的研究或許不是做得很好,不過自認在研究上頗為認真與投入,當然,機運也很重要。
 
到目前為止,我仍然相信博士班是一個嚴謹的訓練過程,拿到博士學位僅代表一個新的研究工作才剛開始,過去的訓練可說是個墊腳石,畢業後進入能資所工作迄今16 年多,我真正的研究工作是進入工研院後才開始深入扎根。記得剛畢業前,在宿舍接到一通英文電話,電話僅是單純的問話,我卻是紅著臉一句話也答不上來,建議母系應多加強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訓練。
 
工研院十六年多間,從基本的英文、研究能力的建立、待人接物的能力、到國際觀培養等等,在工研院充足資源的協助下,讓我個人研究生涯持續成長。在這當中,除了個人的努力外,還要感謝一些長官「睜隻眼閉隻眼」的支持。
 
工研院並非一個單純的研究機構,而是一個應用產品研發的機構,通常工研院在這個應用產品的研發中,受限於時間與配合廠商的要求,因此多以速度來解決問題為首要依歸。在這個解決過程中,常常會碰到一些短期難以解決的問題,但在時效的考量下,多以bypass 或其他方式暫時解決這些困難,雖然實際問題依舊存在。因此,感謝我的長官容忍我花時間與資源繼續解決這些問題的背後原因,讓我持續在研究與技術領域上開拓版圖。此外,我也非常幸運的有一群相處非常融洽的同事,讓我的研究工作得心應手。
全家福-王啟川學長 
▲全家福(老婆、兒子、女兒),照片/文字:王啟川學長
 
博士班剛畢業時,像絕大部分的國內外博士畢業生,希望找個教職安頓下半輩子,但在當時甚至現在的時空背景下,剛畢業的博士生很難有好的機會。這麼多年下來,在工研院的長期學習中,我得到不同的看法與心得。現在我會很鼓勵博士班畢業的同學,先到產業或是到像工研院這樣的研究單位待上一段時間,在這裡,你會看到另外寬廣的一面,瞭解真正的問題與建立更為廣闊的人際關係,對你的未來將有無窮的助益。
 
最後,無論是在學校求學或是從事現在的工作,這些都只是你人生路程中的部份,提醒學弟學妹,家庭與健康才是一切,在奮鬥的過程中不要忘了去關心週遭的家人與朋友。

 
王啟川學長小檔案:
學歷: 國立交通大學學士71 級、碩士73 級、博士78 級
指導教授:廖南森博士 (1990.2 因車禍不幸過世)
經歷: 工業技術研究院正研究員
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
現職: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空調系統研究室主任
重要成就: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, RegionalEditor, 1999~
Heat Transfer Engineering, Associate Editor, 2003~
ASHRAE Fellow
工業技術研究院86 年度 研究成就個人獎 (1997)
中國機械工程學會85 年度 優秀青年工程師獎 (1996)